时间:2022-10-08 11:34:44 | 浏览:1285
来源:人民网
高平是一方如织似锦的秀美山川。群山环抱、丹水穿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出门见绿、开窗见景,自然造化赋予了高平无限的诗情画意。
“近年来,我们致力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五大行动、三年攻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我们将坚持以水润城、以绿怡城、以治美城,打造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锦绣高平。”在高平市第七次党代会上,高平市委书记胡晓刚掷地有声地说道。
高平以水润城、以绿怡城、以治美城。
以水润城
丹河是高平的母亲河,连接着高平的历史,诉说着高平的现在,更承接着高平的未来。逐步让丹河的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最终目标是让丹河的风光美起来,打造生态宜居环境,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治水先治污。高平市以顶层设计为引领,实化细化治理措施,展开全流域、全方位、全系统治理丹河新局面。煤炭企业矿井水、化工企业废水完成提标改造,养殖场粪污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质监测形成常态化预警机制,省考断面、丹河出境断面水质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彻底消除劣五类……让当地人民高兴的是,高平市水污染治理累计获得了生态补偿金3300万元。
在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施工现场,机声隆隆、热火朝天,一派大干快干、紧张忙碌的景象。“我们按照‘源头保护、沿线治污、两岸增绿、生态补水、中水回用’的总体思路,采取系统性的修复与保护措施,还将建设10公里的生态廊道,打造出‘人在林中走,碧水城中流’的美景。”工程现场负责人郭俊文介绍。
群山环抱,丹水穿城。
暖春时节,刚被一场春雨洗涤过的丹河,河水愈加清澈。只见锦华街桥段,丹河两岸的漫步道、骑行道已显雏形,弯弯曲曲的道路两旁已栽植上了各类树种。此时的丹河一改往日容颜,脱胎换骨一般,绽放出了清新自然的新姿态。
作为丹河流域(高平段)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的一项重大工程,总占地面积630亩,可形成水面330亩的苏庄湾湿地工程,以“新城乐活水岸、绿色城市客厅”为功能定位,建设带状生态滨水空间,以生态慢行步道串联起老城新区。目前,苏庄湾湿地湖域造型已建成,湖中碧波荡漾,观鸟台高高耸立,远处与松柏掩映的牛山相连,“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秀美景象浮现眼前。
以绿怡城
四月的清晨,阳光明媚,空气清新袭人。在丹水河畔的长平公园,绿荫环绕,景色秀美,小桥流水、一步一景绘就出一幅绿色生态画卷。银发步小径,黄口拾落英。悠闲的人们或锻炼身体,或带着小孩散步,沐浴在阳光下,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市民何晚翠高兴地说:“现在公园环境好,卫生好,打扫得干干净净,为市民锻炼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每天来这里踢毽子、跑步的人很多。”
绿荫环绕,春和景明。
生态是城市转型的绿色底色。高平市以生态视野在城市布局高品质绿色空间,持续增加园林覆盖面积,推动“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在丹河沿岸,陆续建成了丹河公园、长平公园、炎帝公园、凤和园、小东仓河游园等10多个公园、游园。
一顷芳草绿,十里林涛响。依托七佛山、牛山、西山等山体,高平市把城市建在森林中,打造环城生态圈,推动城市外部生态区和内部绿地互联互通。五年来,高平市共完成造林绿化2.8万亩,目前共有林地面积42.92万亩,森林面积18.15万亩,实现了“城在林中,道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
以治美城
城乡环境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2019年以来,高平市进行了一系列环境整治工作,刷新了城乡“颜值”。
在“两下两进两拆”专项整治行动中,高平市在城市主要街道、公共空间、重点地段全面实施管线下地、广告下墙,机动车进库进位、非机动车规范入位,拆除违建和围墙,全面实现管线整治、街景规范、公共服务设施增量。完成约11公里的管道铺设,拆除线杆1100根;拆除广告牌4800块;新施划机动车停车位2500余个;拆除违建、围墙200余处,约35万平方米;累计清理垃圾1.48万余吨。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个个争分夺秒的建设场景,处处体现着高平城市提档升级的成果。看着空中错杂的“蜘蛛网”渐渐消失,路边杂乱无序的违建和广告逐渐清空,路过的市民李欢不由得连连称赞叫好:“这下可好了,拆了这些影响市容市貌的违建和广告牌,大风天气不用担心有坠落物了,抬头看得见蓝天白云了,高平城市‘颜值’也提升了!”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高平市谋篇布局“5+3+N”专项整治,实施拆违治乱、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卫生乡村“五大行动”,补齐供水、供暖、供气“三大短板”,本着缺啥补啥的原则,三年一张图,一年一张单,推动乡村面貌明显改善。
魅力乡村,宜居宜游。
走进永禄乡秋子村,水泥硬化的庭院晒满了刚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房前屋后绿草茵茵。几位留守老人在干净的村民健身广场悠闲地聊天。村民赵卫国满脸笑着说:“村子里的变化太大了,危旧房没有了,砖瓦房整整齐齐的,环境卫生干干净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政策真是太好了。”
因村制宜、因户施策。高平市将供热、供水、供气、排水和改厕、垃圾治理一体推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近20万群众吃上了优质的张峰水,供暖能力增至1295万平方米,建成了28个城乡污水处理站,卫生厕所普及率高于山西省定目标15个百分点,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获评山西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优秀单位。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坚持治气、治水、治山、治城一体推进,城乡共治,气水共治,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移动源共治,立体性解决环境突出问题,以环保倒逼转型,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高平市市长原健介绍。
“十四五”期间,高平将坚持生态立市,统筹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将山水形态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一体打造,倾力建设山水宜居城市,一个更加精致、更富秀气、更有温度的锦绣高平呼之欲出。(图片由高平市委宣传部提供)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网高平是一方如织似锦的秀美山川。群山环抱、丹水穿城,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出门见绿、开窗见景,自然造化赋予了高平无限的诗情画意。“近年来,我们致力绿色发展,扎实推进‘五大行动、三年攻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生态环境
在为期28天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当中,解放军打得最艰难,最激烈的一战,莫过于高平围歼战。此战,仅仅是负责从敌后包抄的南集团部队,一下子就出动了2个坦克团超过200辆坦克装甲车,一出手就直奔越南高平省纵深地带。战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时任南集团总指
图为媒体记者合影留念(中国台湾网 叶春禄 摄)中国台湾网9月20日高平讯(记者 叶春禄)由山西省台办主办的以“中华文化寻根之旅”为主题,深化两岸青年交流合作、融合发展的“中华文化寻根之旅——走进高平感受炎帝文化”采风活动9月19日在山西高平
来源:人民网-山西频道 原创稿举办党史学习教育暨迎“七一”专题党课。人民网: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起步之年。请问,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高平是如何引导全市党员干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确保“十四五”开好
炎帝故里 奋进高平之改革创新“三维”发力拓新局——高平市蹄疾步稳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从越来越便捷的政务服务到越来越完善的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体系,从更有力度的产业扶持政策到更有温度的惠民政策,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成效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成果……近年来
炎帝故里 奋进高平之五彩农业“五彩”农业画卷新——高平市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高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羊头山下,神农炎帝在此点燃了中华农耕文明第一缕曙光。近年来,高平市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
“炎帝故里 奋进高平”系列报道之城市建设城市蝶变满目新——高平市奋力建设崇德向善和谐宜居文明之城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宽阔整洁,公园美丽宜人……春和景明,登高远眺,一幅天蓝、水清、地绿、宜居的美好画卷在长平大地徐徐展开,处处彰显着活力、释放着魅
高平全景图高平,炎帝故里,华夏古邑,古称泫氏,旧名长平。雄踞太行之巅,背靠三晋腹地,面对千里中原,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气息浓厚,文化博大精深。她是华夏始祖神农炎帝的活动地、五谷之源农耕文明的起源地、千古一役长平之战的发生地、宗教交融古建遗珍的
太行山西南边缘有一座近50万人口的城市冶铸、戏剧、潞绸、黑陶、泥塑、剪纸、刺绣、根雕都是她亮眼的标签这里是神农炎帝故里乡这里是长平之战古战场这里是太行太岳革命老区这里是大美高平春秋时称泫氏战国时称长平北魏至今称高平高平 我们共同的家园
【开栏语】5月12日(己亥年农历四月初八),第四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典礼将在高平市炎帝陵广场举行。随着拜祖典礼日期的临近,与神农炎帝有关的话题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让世人的目光再次聚焦至“炎帝故里”——高平。神农炎帝开天辟地、敢为
高平炎帝公园。高平,巍巍太行之腹地,古老上党之要地,晋东南发展之高地。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宜人、四季宜居,丹青画壁、土木华章。七佛山、韩王山、游仙山群峰逶迤、植被茂盛,丹河水、卧龙湾、南山湖碧波荡漾、水天一色。8000年前,神农炎
宛城区在高铁片区建设中,务实重干,担当奉献,再创“宛城速度”——克难攻坚勇担当 迎来高铁新时代别致典雅的候车大厅蓝天白云下、灿烂阳光中,一座气势恢宏的现代化高铁站——南阳东站拔地而起,收尾工作正在紧张有序进行,场面壮观,振奋人心。体验乘车环
近日,从省农业农村厅传来消息,按照《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2022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三部门评审,我省高平市、万荣县、大同市云州区入选2022年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虽然经济实力较为不错,但人口却比较少,是山西省的一个人口小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晋城市常住人口为219.45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减少84606人,人口数量在山西省1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九。
晋城市是山西省南部地区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晋豫两省交界地区,其版图比较圆润,东部较尖,西部较平缓,呈鸡蛋的形状。晋城市区就建在太行山北麓的晋城盆地之中,周边群山环抱,全市幅员面积9490平方公里,下辖城区、泽州县、阳城县、沁水县、陵川县和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