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1:41:24 | 浏览:666
炎帝故里 奋进高平之五彩农业
“五彩”农业画卷新
——高平市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高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羊头山下,神农炎帝在此点燃了中华农耕文明第一缕曙光。近年来,高平市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试点先行区、国家生猪育种创新标准化示范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土地“存银行” 农民有保障
农民成“储户” 散地碎地就地“生金”
烟暖土膏民气动,一犁新雨破春耕。春耕,播下的不仅是种子,也是一年丰收的希望。在高平市北城街街道王何南村的田地里,大型旋耕机、深翻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旋耕土地、犁地翻新。这块地的主人赵海枝并没有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忙碌,而是悠闲地坐在田埂上,当起了“甩手掌柜”。2020年高平市供销社推出了土地托管改革新举措——“土地银行”。据说不仅能帮着种地,还能获取利润分红,赵海枝把自家的撂荒地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合作社,成了“土地银行”的第一批“储户”。两年下来,不仅土地实现了丰收丰产,自己也获得了不少分红。“这‘土地银行’可真不赖”,咱也尝尝不出力也能挣钱的滋味!”翻看着这几年的土地收益账,赵海枝心里乐开了花。
“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我们合作社,合作社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农民对土地使用权的基础上,开展从种到收全程经营,让农民朋友把饭碗端得更牢。”丰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少锞介绍,合作社共流转承包了王何南、王何北以及高铁沿线6000余亩土地,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全力为农民春耕提供优质服务,为农业丰产丰收提供保障。
土地“存银行”,农民有保障。近年来,高平供销社不断深化“替农民种地、给农民打工”的土地托管改革,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出“农机合作社+农户”“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田管家”和“土地银行”等农业生产托管模式,为农民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既有效解决了“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矛盾,保证了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又从根本上保护了农民利益,实现了土地增效、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农业托管服务主体达到72家,托管面积11万亩以上。
红薯“大翻身” 科技铺就“智”富新路
早春时节的长平大地春寒料峭,在陈区镇甘薯种植基地,农户们正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起垄、种苗、覆土,紧锣密鼓地开展脱毒红薯育苗工作。
“我们的技术人员会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对农户弄不懂的、难处理的问题提供帮助。经过脱毒以后的‘神农一号’种苗,每亩可培育5000—6000斤红薯,比普通红薯增产30%以上。”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武宗信的一席话,让今年刚刚加入脱毒红薯种植的村民心里有了底。
高平红薯种植历史悠久,富硒含量高,甜度适中,入口绵柔,但由于种性退化,存在薯形不佳、性状不稳定、黑痣病、商品率低等明显问题,严重影响市场销售。为解决这些问题,2020年,高平相继成立了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高平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和高平市甘薯产业创新研究院,依托山西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运城综合试验站的科研技术力量和山西农耕文化园的资源资本优势,将高平红薯在试验室茎尖脱毒,研制出萌芽性好、结薯集中整齐、薯形优良、口感香甜的“神农1号”品种,红薯亩产从3000斤提高到了6000斤。
一粒种,万担粮。小小的红薯苗实现了“大翻身”,农民丰产高产的底气更足了。
现代化智慧农业大棚
仓廪实,天下安。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智慧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在基础农业中的应用,改变了农民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命运。作为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高平以数字化赋能农业生产全链条,并同步建立完善农产品溯源体系,帮助农业主体进行科学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与自动化监控,构建“从生产到销售、从农田到餐桌”的信息化全链条。如今,更多的先进经验和技术“种”在了高平的田间地头,河西镇凯永养殖配备数字化和网络化设备,实现智能养殖全链条;建成“智慧农机”信息平台……全市农业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数字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特”“优”为笔墨 绘就“五彩”丰收画卷
“咱高平是出了名的‘生猪之乡’,猪肉的品质有保障,我们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更安心。”在位于丹河南路的凯永集团胡一刀旗舰店,市民孟君正在挑选五花肉,新鲜的猪肉、亲民的价格,让她赞不绝口。
2021年,隶属于凯永集团旗下太行润源食品有限公司的省级重点工程项目——高平市年屠宰加工100万头生猪项目正式投产运营,实现了从屠宰、加工、制作、存储、运输的全自动化流程,高平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买到放心肉、良心肉。
生猪产业的转型升级,是高平破解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实施农业“特”“优”战略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高平市聚力农产品精深加工,精心打造“白色生猪”“黄色黄梨”“红色富硒甘薯”“黑色食用菌”“彩色潞绸”的“五彩”现代农业,建设“五主五辅”农业产业链,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成立农投集团,整合全市农业资源,以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成为晋城唯一。
“白色”产业“春光灿烂”。以太行润源百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为牵引,全力打造“百万吨饲料、百万头仔猪、百万头育肥、百万头屠宰、百亿级产值”生猪全产业链,建成1200头晋汾白猪核心育种场和2400头晋汾白猪扩繁场。
黄梨产业“硕果飘香”
“黄色”产业“硕果飘香”。成功创建黄梨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全市黄梨种植总面积近4万亩,“两线、五区、六园”的空间布局基本建立,梨膏、梨干等黄梨深加工系列产品深受欢迎。
“红色”产业“硒”望无限。充分发挥土壤富硒优势,以“一院两站”为技术支撑,示范推广脱毒红薯种植面积5000余亩,构建起“两核、三片区”的空间布局。
“黑色”产业点“菇”成金。龙头企业金田农业200间智能化香菇种植厂房,实现智能化、集约化生产,年产菌棒1000万支,生产鲜香菇2000吨。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5万亩。
彩色潞绸“锦上添花”
“彩色”产业“锦上添花”。依托潞绸文化和潞绸手工织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进“农、工、文、旅”一体发展,一个以潞绸产业为核心,集蚕桑农业、康养文旅、潞绸文化、传统婚俗等产业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初见雏形。
红墙青瓦,秀丽的山水和热情的民俗,从宛城区的乡镇里开出花来。近年来,宛城区跳出农业发展农业,着力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各项工作往细里做、往实里做、往深里做,推动乡村善治落地生根,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所有贫困户“一收入两不愁
炎帝故里 奋进高平之五彩农业“五彩”农业画卷新——高平市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高平,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羊头山下,神农炎帝在此点燃了中华农耕文明第一缕曙光。近年来,高平市坚定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实习生 吴锦行12月19日,记者走进永城市茴村镇张大楼村,道路干净整洁,目之所及不见垃圾,农家房前屋后收拾得井井有条,移风易俗、文明乡风的标语随处可见……“前两年俺村还是有名的‘轮胎村’,真没想到,还能变得这么美
2020-11-02 07:34:35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11月2日6时5分讯(通讯员 向君玲)2015年7月1日,大(昌)九(湖)路建成通车。而当阳大峡谷成为景区,得益于大九路的建成通车。随着“渝鄂金三角”精品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盛夏时节,从湖北省十堰城区沿着郧阳路前行,一条条通村公路干净整洁,房舍田园错落有致,五色花海芬芳诱人,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幅幸福美丽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张湾区汉江路街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改
左港村作为湖北通城县15个美丽乡村示范点之一,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以善源谷景区为依托,统筹协调旅游资源、优势产业、生态环境等各要素,打造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和新动
千年郡国,运河之畔,河图文化,姓氏起源。古郡陈留从历史深处走来,不断焕发新的光彩。近年来,开封市祥符区陈留镇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落脚点和切入点,以时不我待的意识、攻城拔寨的毅力和奋勇争先的姿态,凝聚起推动乡村振兴的磅礴力量,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赵明奇 陈帅鹏 张海坤7月14日,走进舞阳县保和乡湾马村舞阳县日红园艺有限公司玫瑰种植园,一株株含苞欲放的玫瑰娇艳欲滴,浓郁的玫瑰花香扑鼻而来。“乡村花卉种植业发展前景好,我学的是园艺专业,在乡村振兴的号召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原创稿近年来,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立足好水美荷的生态资源禀赋,以河湖长制落实为抓手,答好必答题,做好附加题,交出靓丽成绩单,大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迷人画卷。河湖长制+项目,改善水生态人在乡中,乡水宜居。位于沙墩村薛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通讯员沈志远 邵冬青7月21日,走进商丘市睢阳区李口镇清河口村紫藤园,紫藤花像风铃一样随风飘舞,散发出醉人的香味。盛夏的紫藤园风景优美,慕名而来的游客或摘果、或垂钓,远离城市的热闹与喧嚣,静享“绿树村边合
豫见江南百亩荷塘 石耀臣摄_近年来,信阳市平桥区坚持把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样板,至今已创建省级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25个、“四美乡村”66个、“五美庭院”6223个。“现在村里游
映象网讯(记者 黄向阳 见习记者 马景阁 通讯员 李嘉 米山)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圆满完成剩余284户646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任务的驿城区,工作重心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杨晓东 祁道鹏 通讯员 田春雨秋日的西平,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目之所及,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养殖厂里牛羊壮硕,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幸福的笑脸、感恩的话语、满怀希望的心声,无不见证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来源:南阳日报-龙腾南阳暮春的清晨河面上的游船“排排站”石头院墙被初升的朝阳晒得温暖起来“崔家老院”里老板从自家菜园薅起青菜准备着迎接又一批食客……在城市周围寻找溪流、青山、鸡鸣、炊烟……目光自然落到了南召的山乡中。从南阳城区驱车向北行驶5
今年以来,安徽省濉溪县委、县政府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分类推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