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2:09:45 | 浏览:870
在泽州的三分秀色中
一分归风景
一分归古建
还有一分就是这里的
民俗文化了
关于泽州的民俗文化
你知道多少呢?
今天
跟着小编来一场
泽州民俗之旅吧
01
大阳传统手工制针技艺
手工制针技艺
泽州县大阳镇曾被誉为“九州针都”,明朝时期,当地冶铁业发达,手工制针达到鼎盛,大阳发展成为全国制针业中心,大阳钢针随着晋商的足迹销往全国并远销中亚一代。
一枚上好的大阳钢针,需要历经取火、凿条、滚圆、捶扁、冲孔、锉尖、热淬、冷淬、掩蒸、抛光等20多道工序、上百件工具打磨,用时八小时,方可成型。
02
泽州剪纸
泽州剪纸
泽州剪纸是山西剪纸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风格浑厚苍劲、线条流畅、手法简约,凡人物仕女、花鸟虫鱼、亭台阁榭,无不惟妙惟俏、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北方流派的粗犷、雄壮、简练、淳朴的风格。剪纸是一种流行民间镂空艺术,作品主要以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为原材料,随心所欲剪出自己心中最理想的作品。民间剪纸艺人以剪纸表达自己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其千年的文化连续性和顽强的信息承载性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03
泽州打铁花
泽州打铁花
“打铁花”是源于冶炼业较兴盛的北方地区的一项民间传统习俗,最初是为了驱鬼辟邪,以其祈“多出铁、不出事”。后人们见铁花四溅,形态壮观,便将其列入到元宵节闹社火行列。
04
泽州鼓书
泽州鼓书是以大鼓京腔为母体的一种曲种,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后经二代传承人几十年不懈研习和改革,在原来曲调简单的基础上,吸收了上党梆子、河南豫剧、坠子、四弦书等姊妹艺术的精华,以明快的节奏,自如的转换,丰富多彩的内容,易于表现情节惊险,打斗激烈的书段艺术特点。
05
大阳面塑
大阳面塑
大阳面塑本身就是一种民间艺术品,与当地风俗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间艺人利用隐喻、暗喻等象征手法,创作了内涵丰富的面塑作品。每逢过年、过节、诞辰、婴儿出生以及婚丧嫁娶都要蒸些造型不一的面塑,以祈幸福、吉祥。
咱泽州的民俗文化可不止这些
还有泽州对鼓
泽州秧歌
泽州四弦书
……
时间有限
小编下回再给大家介绍吧~
(来源:泽州旅游)
4月2日,九江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喜讯传来,九江人都为之欢呼雀跃。《骄傲!请叫九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文在朋友圈刷屏。 九江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底蕴和历史遗存丰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11月4日,天眼查App显示,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的多个“李子柒”“子柒”商标已于今年陆续转让给四川子柒文化有限公司,这些商标涉及广告销售、方便食品、啤酒饮料、办公用品等。2017年9月起,杭州微念品牌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注册多个“
9月23日上午,“殷商文化兴盛于安阳”专题研讨会在安阳市党政综合楼举行,安阳市政协副主席、市社科联主席刘鸿民参加会议并讲话。 会上,市文广体旅局、市文物局、中国文字博物馆等8个单位相关负责同志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商丘古城拱辰门。 记者 白鹏 摄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古代重要都城之一。地处中原的商丘,是一座历经数千年沧桑的文化古城,也是一幅色彩斑斓、跨越古今的历史长卷,也是一部内涵厚重的系列文化丛书。商丘的历史太丰厚了,很难用短短几句话来概括
国务院关于同意将安徽省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国函〔2021〕113号安徽省人民政府:你省关于申报桐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同意将桐城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历史悠久,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地域文化特
印象里,如果不是以旅游见长的城市,如果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是很难有一条内容丰富、环境雅致同时又拥有超高人气的步行街的。第五届衡水市旅发大会的主办地枣强县却打破了这个常规,县城中10月1日新开街的枣强县民俗文化步行街好吃好玩好看,成为当地热门
大同启动2022年云冈文化旅游季活动。 王中勋 摄中新网大同7月18日电 (杨佩佩)18日,中国古都大同推出六大板块38项大型文旅活动,聚焦“文化游”,为民众送上“文化大餐”,以此点燃古都文化“烟火气”。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美誉的山西
这里是泽州!谨此向建党99周年献礼巍巍太行勾勒出你的轮廓,涛涛丹河养育了你的儿女,山峦形胜,河流九曲,造就了你独具一格的风景。北望京冀、俯瞰中原,这里有中华文明的血脉,地藏瑰宝,栉风沐雨,这里有华夏文明的基因。崇山叠嶂,沁河流经,像是飘落在
【游金地讯】人的一生当中,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于睡觉的。刚出生的婴儿每天要睡20个小时,即使是成年人,一天也要睡眠6-8小时。不管睡眠时间的长短,睡眠是人必不可少的行为,这点已经成为人类共识。改善人类睡眠质量,也是睡眠研究人员的终生课题。
文 / 明清家具研习社《毛诗·小雅》诗序有曰:由庚,万物得由其道也。崇丘,万物得极其高大也。由仪,万物之生各得其宜也。有其义而亡其辞。 “物得其宜——黄花梨文化展”,在这里文化是借用了考古学的习惯定义,即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