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8 12:26:01 | 浏览:473
中国小康网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陵川地区属建兴郡,称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建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都、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盖城县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州治由端氏迁回晋城。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泽州、隶昭义节度、河阳节度等。后晋属泽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泽州,陵川县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所领。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陵川属忠昌军。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于泽州置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元至元三年(1266年),废司校司,省陵川。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仍属泽州,复置为陵川县。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隶泽州,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晋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泽州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宁道,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
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
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
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中国小康网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城市也叫城市聚落,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主要是为了防卫,并且用城墙等围起来的地域,《管子·度地》中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市”则是指进行交易的场所,“日中为市”。这两者都是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1、大生产运动下的延安生活大生产运动时期,延安物用紧缺。1943年抗大补助教员每月二斤大米、一斤鸡蛋、几斤白面,发给吸烟教员数包风车牌香烟。
近年来,陵川县充分利用境内凉爽的气候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以王莽岭景区整治提升工程为引领,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以“百村百院”康养特色村建设为空间载体,以文旅康养产业融合为核心特征,将文旅康养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
市八次党代会提出了“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新晋城”的奋斗目标,为晋城未来发展作出了顶层设计,也为陵川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陵川将紧紧围绕党代会决策部署,按照‘坚定一个方向,加快两翼腾飞,抓住五个关键,实现一个目标’的发展战略,
【本站9月21日讯】日前,《绍兴市柯桥区“十四五”时期农业灌溉工程更新升级实施方案》经绍兴市水利局审核同意,报省水利厅备案后正式印发。柯桥区地处萧绍平原河网地区,水资源丰富,以平原河网提水灌溉方式为主,自流灌溉方式为辅,农村泵站机埠、堰坝水
8月11日上午,东阳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政府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在东阳市行政中心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省委十四届五次全会、金华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回顾
8月11日上午,市委十五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政府十五届六次全体会议在市行政中心召开。这次会议对东阳当前发展作出了“五个关键时期”的重大判断。会议指出,未来3-5年,东阳正处在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大配套、大完善的关键时期;工业、建筑业、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湖北省西北部。襄阳有2800多年建制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楚文化、汉文化、三国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历代为军事、经济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襄、樊二城襄阳历史上行政区划名称:县、郡、州、府、路、道
@秦楚刊号史书明确记载:两晋时期的十堰境内有荆州(治移江陵)之顺阳郡、上庸郡、新城郡、魏兴郡。《晋书·地理志》:“武帝平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为顺阳郡。”晋太康中,改曹魏南乡郡为顺阳郡,改平阳县为晋兴县(又名兴晋);太
古城黄州的前世今生每一座古城都有自己的历史记忆每一段记忆都承载着动人的文化力量当我们脚踏黄州古城,我们曾否想过她的文脉根基在哪里?在那些地老天荒的岁月中这里发生过什么?又给我们留下什么?小编昨天编发了西阳城、唐宋元时期的黄州今天编发第三篇: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视文人的王朝,其开创者赵匡胤将割据局面终结后,建立了一个以文人为中心的政治格局。北宋不仅发扬了唐代文化,还为明清的文脉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承前启后的朝代,其都城开封,自然有着其重要的意义。话说,在夏朝时期,自帝杼至
荆州,在三国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是曾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也是许多著名三国故事的发生地。与曹操共事多年的荀彧曾向其建议,“先定河北,后修复旧京”,最后“南临荆州”,便可 “天下大定”,将夺取荆州作为最后一步棋。诸葛亮出山时,为
前言:这是《武汉古代那些人•那些事儿》第二篇文章。上一篇,《揭开武汉创城之初的神秘面纱—武汉古代那些人•那些事儿「1」》(点击查看),着重分析了汉朝“中央——州——郡——县”四级行政管理体制,“刺史”改为“州牧”,为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豪强割
荆州自古就是华夏之地,“荆州”这个地名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古籍《尚书.禹贡》中,在书中整个华夏被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荆州作为上古九州之一,大致的位置包括今天的湖北省全部、湖南省全部、河南省